我們一下子就被醫(yī)生的話嚇到了,于是立即把這件事提上日程。我們掛了一家區(qū)級醫(yī)院的婦科號,主任醫(yī)師的意見是孩子大小陰唇粘連得厲害,必須住院做手術,并火速將手術安排在第二天。
這該死的緣分啊又過了半年,孩子感冒了,我?guī)和t(yī)院看病,突然覺得是時候繼續(xù)面對“疾風”了。這次我們從婦科轉戰(zhàn)到了內分泌科,醫(yī)生看了病歷后,大手一甩,開了長長的檢查清單。
因為這次有DNA相關的檢查,等了半個多月,所有結果才陸陸續(xù)續(xù)出來。拿到閨女性染色體檢驗報告的時候,我的五官都扭曲了,上面赫然寫著“XY”!
這超出了我的生物學知識范疇啊!一頓胡思亂想后,我又顫巍巍、手抖抖地掛了醫(yī)生的復查號。醫(yī)生看了看染色體檢驗報告,又瞟了瞟之前B超單,說B超要重新做,還要再做些其他檢查,又甩了長長的檢查清單。
有了之前的抽血經歷,看著又是六七管血的檢查項目,這次我就委派隊友帶著孩子抽血了。
B超結果當天就出來了:盆腔內未探及子宮、卵巢樣回聲,雙側腹股溝區(qū)探及睪丸樣回聲。
過了幾天,基因檢驗結果提示:SRD5A2基因致病突變。
然后又是長長的檢查清單,這次我和孩子爸爸也要做基因檢查。適逢2022年年底,一輪陽康過后,我們一家三口扎進涌向醫(yī)院的人群中。
不出醫(yī)生所料,父系母系DNA檢查都分別檢測出SRD5A2雜合突變。
唉,這該死的緣分啊,讓天南地北兩個攜帶相同雜合突變基因的男女走到一起、結為夫妻,他們的孩子剛好又中了這1/4的概率,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“命中注定”吧。

檢查結果匯總丨作者供圖
現在有且只有一個選項
內分泌科醫(yī)生組織了多學科專家會診(內分泌科、遺傳學科、泌尿外科),小家伙也算是見過世面的人了。
結合各項檢查結果,得到了最終的診斷:5α-還原酶2型缺乏癥。
至于選男還是選女這個議題,考慮到孩子面相偏男、性格偏男、朋友選擇偏男,老母親在會診前,雄心壯志風風火火地計劃:孩子讀幼兒園前盡快完成矯正手術,然后改名換性(甚至還想好了與目前名字同音異字的男性化名字),將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。
但泌尿外科專家表示,目前孩子重度尿道下裂+小陰莖(那組織都稱不上是陰莖),外陰不具備做男性的條件。
內分泌科專家也表示,雖然目前檢查提示睪丸間質細胞功能尚可,但由于基因突變影響,不能確定孩子成長發(fā)育過程中激素分泌情況。
會診后各專家都建議繼續(xù)按目前性別撫養(yǎng),持續(xù)觀察外陰發(fā)育情況,待青春期前再作選擇。
當頭一盆冷水,讓我徹底冷靜下來。如此看來,現在有且只有一個選項:繼續(xù)當女孩子撫養(yǎng)。
面對這個結果我們都非常無奈,但也很快想通并接受了現實:就讓孩子長大后自己決定吧!做父母的目前能做到的就是努力搞錢,做TA堅實的后盾,幫TA為今后的選擇買單。
故事寫到這里未完待續(xù),就讓成年的我們先懷揣著這份憂慮,孩子就盡情地享受快樂童年吧。
這么一想,我長吁一口氣,停止摸魚轉頭搬磚而去。
---分割線---
文中寶寶最終診斷為“5α-還原酶2型缺乏癥”。5α-還原酶2型缺乏癥是由于SRD5A2基因突變所致,它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,也是“46,XY”性別發(fā)育異常疾病的主要類型之一。該疾病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尚不清楚。
該病患者,染色體核型為“46,XY”,胎兒期睪丸發(fā)育基本正常,睪酮水平也基本正常或代償性增加。但由于5α-還原酶2型缺乏,睪酮轉化為二氫睪酮的過程受阻,二氫睪酮完全缺失或少量存在,故患兒體內雖然具有睪丸、輸精管、發(fā)育不成熟的前列腺,但外生殖器卻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男性化障礙——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尿道下裂、小陰莖、隱睪等,其外生殖器表型多樣,從不完全男性化到完全女性化皆可出現,并且多數患者呈女性外生殖器外觀。
對于有“46,XY”性發(fā)育異常家族史、產前超聲檢查發(fā)現外生殖器不典型的胎兒,可遵醫(yī)囑抽取妊娠早期母親外周血行無創(chuàng)性產前檢查,判斷胎兒的染色體核型,這種方式對于性別確定的準確率高達98%~99%。
而對于產前未進行相關檢測的5α-還原酶2型缺乏癥患兒,則應完善染色體核型分析及盆腔超聲檢查(探查內生殖器情況)。出生后如發(fā)現外生殖器外觀異常,應在出生后6~36h完善睪丸相關激素水平測定。對于新生兒,SRD5A2基因分析應作為首選診斷方法。
如前所述,該病患兒外生殖器從不完全男性化到完全女性化皆可出現,使得家庭撫養(yǎng)的選擇存在差異,可能按男性撫養(yǎng)患兒,也可能按女性撫養(yǎng)患兒。
對于按男性撫養(yǎng)的患兒,應在小青春期結束后(即出生6個月后)開始雄激素治療,促進外生殖器生長。對于按女性撫養(yǎng)的患兒,建議延遲睪丸切除術至青春期,10~11歲時可采取小劑量雌激素替代治療,模擬正常的青春期。
不過,由于5α-還原酶2型缺乏癥患兒可正常進入青春期,隨著睪酮等性激素分泌量的增加,按女性撫養(yǎng)長大的患兒,此時會出現第二性征男性化,如變聲、陰莖增大等。這使得按女性撫養(yǎng)的患兒,會在青春期出現性別焦慮和社會性別轉換,有數據顯示這類患兒中有48%~63%最終會選擇轉變社會性別為男性,并接受手術治療。
最新研究表明,無論外生殖器男性化程度如何,產前雄激素暴露對于形成男性性別認同的影響,高于生后雄激素暴露或后天養(yǎng)育。因此也有研究者建議,應盡量早期診斷并建議按男性性別撫養(yǎng),可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。
當然,現實生活中到底怎么選擇可能更為復雜。性別分配的選擇需在患兒、家長以及內分泌科醫(yī)生、小兒泌尿外科醫(yī)生、心理醫(yī)生等共同研究探討的基礎上決定,要利于患兒性別認同,符合社會文化背景、家庭信仰及當地法律法規(guī),利于外生殖器的手術操作,并最大限度保留潛在的生育能力。
個人經歷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,不能取代醫(yī)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,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(guī)醫(yī)院。
來源:果殼病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