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,華夏文明的開端。這座倍受帝王重視、坐擁十三朝古都美譽的城市,自帶一股莫名的吸引力,讓我心向神往。
兵馬俑|大秦建造
兵馬俑,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(chǎn)。記得小時候在歷史書上看到兵馬俑的照片,那整齊排列的陶人俑讓我為之著迷。
兵馬俑真的那么震撼嗎?帶著念想,我踏入秦始皇陵博物院,這里講述了這四十年間秦始皇陵的發(fā)現(xiàn)、文物的收藏......
一號坑是三個秦俑坑中最大的一個,出土了2000多件陶俑和陶馬。雖只能站在四周俯瞰坑中陶俑,但將我瞬間拉回千年之前,仿佛千軍萬馬在耳邊咆哮。
出土的兵馬俑分為士兵與軍吏,軍吏又分有低級、中級、高級,士兵則包括了步兵、騎兵、車兵幾類。
二號坑首次發(fā)現(xiàn)了將軍俑、鞍馬俑、跪姿射俑,三號坑則保留了許多彩繪陶俑。每每想到他們都是千年前真實存在過的【人】,心中都充滿了敬佩。
除坑內(nèi)成群的陶俑,還有一些完好的陶俑單獨展示,如立射俑、鞍馬騎兵俑、高級軍吏俑等,供游客近距離觀察。
他們即便是封侯拜相,也不過血肉之軀。原本會被時間沖刷干凈,卻因這樣的因緣際會,使音容笑貌流傳至今,讓我不得不嘆服命運的神奇。
華清宮|楊貴妃絕唱
華清宮。是當(dāng)年楊貴妃沐浴的勝地,也是唐玄宗最愛來的地方。宮里面有個“華清池”,是楊貴妃的沐浴的澡堂子。
華清宮,更是記載了一代帝王唐玄宗與鐘愛的楊貴妃間的愛情故事。“春寒賜浴華清池,溫泉水滑洗凝脂” 寫盡無限寵愛~
去兵馬俑-華清宮線游玩盡量挑工作日時間出行,因為周末放假人流量會比工作日多出不少。
驪山|美景俯瞰
華清宮景區(qū)包含了華清宮和驪山。歷史上,發(fā)生在驪山的故事有點多,西周幽王烽火戲諸侯、秦朝始皇建立陵墓、張學(xué)良促蔣抗日......
驪山分為東西繡嶺,西繡嶺集中了多數(shù)景點,其中包括烽火戲諸侯的“烽火臺”和西安事變中的“兵諫亭”。
亭高4米,寬2.5米,看似不起眼,卻因和中國歷史上重大的事件緊密聯(lián)系而有了重要寓意~
在驪山的老母宮周圍時常會有廟會。每逢廟會,游客云集,炮竹隆隆,各種民間表演應(yīng)有盡有~
大雁塔|重點佛塔
大雁塔。由玄奘法師親自修建,雖經(jīng)千年滄桑,當(dāng)下看來依舊是完好無損。它是我國佛教名塔之一,也是西安的獨特標(biāo)志。
大雁塔環(huán)境清幽,經(jīng)受了1200多年風(fēng)雨的侵襲和70余次地震的考驗,歷史上曾經(jīng)歷過三次離合。
從大雁塔走出來還有大雁塔北廣場,據(jù)說是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;對立面是大雁塔南廣場,十分值得過來看看。
大唐不夜城|唐朝盛世
大唐不夜城就是一個歷史與現(xiàn)代交匯的景點,是首批全國示范的步行街,長達2100米。
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為背景,以唐風(fēng)元素為主線,按照不同的主題分為唐風(fēng)禪意、萬眾祈福、民宿聯(lián)歡......誠意滿滿,讓人驚艷~
這里有有石頭人、畫中人、提線木偶等,各種行為藝術(shù),讓人目不暇接,絕不會單調(diào)無聊~
歌舞表演精彩絕倫,不倒翁、花車斗舞、 敦煌飛天......舞臺前人頭攢動,色彩鮮艷的光束將夜空照得如同白晝~
西安博物館|紀(jì)念西市
進入
西安博物院一樓,“樂居長安”四字主題立刻引入眼簾,原來是正在展覽唐都長安人的生活。
展區(qū)系統(tǒng)地介紹了唐長安城的人口、格局、服飾、出行......透過一個個主題,長安都城緩緩揭開面紗~
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生活在長安的“外國人”的墓志銘,其中不乏王子這樣身份高貴的客人~
大唐芙蓉園|夢幻世界
秦朝在西安開辟了著名的“宜春苑”,后被隋文帝更名為“芙蓉園”,到唐高宗、睿宗,芙蓉園在大唐盛世下日益繁榮~
如今,芙蓉園遺址已無遺跡留存,但在遺址以北,卻興建出一個仿唐的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,這就是大唐芙蓉園。
待夕陽西沉、華燈初上,這里卻猶如燈會一般,亭臺樓閣華彩奪目,水幕激光秀、
大型舞劇精彩上演。
芙蓉園這樣的景點,更能展現(xiàn)真正的繁華,給人帶來更多的遐想,也能給西安帶來更多活力。
永興坊|夜間閑逛
永興坊在古長安中十分接近皇城,也是唐代名臣魏征居住的地方。永興坊的興起,讓人體驗一把閑逛興盛唐朝的趣味~
坊內(nèi)盡是各種陜西特色美食、旅游紀(jì)念品......恰逢柿子豐收季節(jié),柿子滿掛成墻,鮮艷奪目。
碑林博物館在文昌門附近,博物館里面有許多歷朝歷代的石碑和墓志。
大明宮|盛世見證
大明宮。大唐盛世的見證地,從唐高宗李治起,唐朝歷代帝王都在這里居住、處理朝政,歷經(jīng)200多年之后才被毀掉。
“九天閶闔開宮殿,萬國衣冠拜冕旒”是大明宮輝煌的寫照;每日,皇帝與大臣在前朝商討家國大事,在后苑休養(yǎng)生息。
可惜隨著唐朝沒落,最終只留下一片寂寥的遺址。來到這里的人們對公園之大發(fā)出的感嘆,又何嘗不是對大唐的曾經(jīng)輝煌感到唏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