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于2020-10-07 10:06:32
1215
閱讀
0
回復
  養(yǎng)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,是很多父母的期望。
  但父母會越來越失望地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越大越不聽話。特別是孩子步入青春期,自主意識更強,父母也承受著中年的各種壓力,兩者的矛盾會更加激化。
  近日熱播的電影《狗十三》,引發(fā)眾多關(guān)于“懂事和聽話”的討論。青春期少女李玩,與父親在一系列矛盾沖突中,在失望中慢慢變得妥協(xié),學會偽裝,最終“懂事”。
  ■測試
  電影里父母常見話語,你說過幾句?
  1。 “小孩子懂什么啊?等你長大了,就知道我這都是為你好!”——說服不了李玩,父親擅自改了孩子的興趣班志愿,將她喜歡的物理班換成了英語班。
  2。 “你爸天天為了工作,連覺都沒時間睡。你爺爺奶奶年紀大了。你要長大了,要懂事了。”——中年人生活得焦頭爛額,期望女兒能體諒。
  3。 “小孩子懂什么,哄哄就行了!”——李玩心愛的狗丟失了,大人們另買一條新狗給孩子,強迫她認同就是之前丟的狗。
  4。 “以后你就懂了,爸爸打你,是因為愛你!”——李玩因為感覺被欺騙被不尊重,而叛逆地出去喝酒,奶奶找她差點兒走丟,父親對李玩一頓痛打,打完還告訴她是因為愛她。
  5。 “你是爸的驕傲,你今天要啥爸都滿足你!”——李玩獲得全省物理一等獎,父親高興地表示可以滿足孩子的愿望。但如果孩子成績不好,還會有這樣的待遇嗎?還是爸爸的驕傲嗎?
  這些典型的話語,折射了家長們推崇的“聽話教育”。父母聲稱的“為你好”,到底怎么樣才是真正地為了孩子?
  ■專家支招
  “不聽話”對孩子的成長有兩個積極功能
  特邀觀察員:柏燕誼(心理咨詢師,暢銷書作家)父母覺得“孩子不聽話”的認知,其實是對孩子行為解讀的偏差。
  其實,孩子的不聽話,對他的成長有兩個積極功能。
  第一,在成長的過程當中,孩子以往是根據(jù)父母的價值觀、人格特點去完成自己成長的塑造,但當他逐漸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時,需要完成自己對很多事情的判斷、思考和決定,在這種需求促使下孩子就會去否定。
  他們會先否定所謂的權(quán)威,也就是父母或老師,去完成自己的話語權(quán)。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,有時他對父母的這種否定或者叫對抗,其實不是在完成一個真正的對錯問題,而是不管對錯,我要先有自己的思想。父母對于孩子所謂的不聽話的擔心,是害怕孩子在錯誤的認知上發(fā)展,養(yǎng)成錯誤的觀念或不好的習慣。但如果父母能夠去理解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的需求,就會認可這種孩子的主動思考、勇于決定和承擔的行為。認可孩子的行為,同時在行動的內(nèi)容上加以引導。
  第二,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是源于未被父母“看見”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需要被父母看見的。這個看見不是眼睛的看見,而是對孩子真實的存在狀態(tài)的看見。
  比如,在《狗十三》這部電影里,李玩的爸爸其實就是通過孩子的優(yōu)秀或懂事,去滋養(yǎng)自己作為父親的榮譽感、價值感、存在感和虛榮心,還是完成對自己作為父親的一個看見,而沒有真正看到孩子。他所謂的“都是為你好”“你太小還不懂事”,本質(zhì)上表達的是——我不需要看見你,你只需要完成我的一個心愿。在這種成長環(huán)境中,孩子因為沒有被父母看見,就會用各種各樣折騰的行為,想進入到父母的視野當中。
  而孩子的這種自我表達,在父母眼里看起來就是更不懂事更不聽話。它就會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(huán),形成了一個高強度的沖突。這個沖突在孩子比較年幼時,他會通過服從來獲得想要的父母之愛。但孩子內(nèi)心中沒有被看見的孤獨感和憤怒感是不會消失的。它會伺機而動,等到孩子覺得有特別大的壓力感挫折感時,他依然還會出現(xiàn)一種所謂的叛逆期延后的狀態(tài)。
  所以,對青春期左右的孩子,父母要把孩子的行為的結(jié)果和動機,分開去觀察。先去對孩子很多行為背后的動機需求給予呼應。當孩子感覺到我是被父母充分看見、尊重和欣賞時,他的行為其實會自動進行調(diào)整。
  陪伴孩子讓孩子探索著進入成人世界
  特邀觀察員:段鑫星(中國礦業(yè)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)其實,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將兒童世界接入成人世界的過程,必然要深藏一部分的個性并且與之相融。因此,成長必須有痛,在鷹的成長中,為了能夠讓新的喙長出來,必須自我革命,自己帶著痛將原來的喙磕掉,同樣蛇的脫皮也是如此,成長是一種蛻變。因此,對兒童進入成人世界的成長而言,成長又是帶著創(chuàng)痛與傷口的。
  大家要關(guān)注到,成人與兒童完全是兩個世界,兒童的世界是童話的世界,是自我建構(gòu)的完整的世界,這個世界更加感性而美好;而成人的世界是另外一種真實,與現(xiàn)實相關(guān),但每個兒童都要經(jīng)歷成長進入成人的世界,接受成人世界的規(guī)則。
  在孩子的眼中成人世界是由謊言構(gòu)成的,因為聽了太多成人的話 “我打你,因為我愛你”“為你們付出了很多,你這么不懂事,讓我們很傷心”等,其實人生是一個經(jīng)由個人經(jīng)驗構(gòu)成的世界。
  因此作為家長,要允許孩子犯錯,允許孩子嘗試,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,也要允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些不舒服,挑戰(zhàn)父母,允許孩子走一條與父母不同的路。同時,也要允許自己保持自己成長的節(jié)奏。家長要做的是陪伴,與孩子一起制訂并且遵守家庭及親子規(guī)則,讓孩子自己探索著進入成人世界,而不是一把將其推入成人的世界。
  ■名師觀點
  太聽話的學生越長大越受挫
  特邀觀察員:王篤年(北京市十一學校特級教師)我是一名高中教師,每接一撥兒新生,都會發(fā)現(xiàn)有不少“乖孩子”。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。
  一類是毫無主見,凡事都要來問你的。你若不給出明確的路徑,他便束手無策了。
  一次,我讓學生選擇生活中五六個液體樣品,測定其pH。大多數(shù)學生比較興奮,也如期交來了報告。但是,中午時間一個“可愛”的大男孩來請求我,“老師,您教室里有沒有現(xiàn)成的藥品。课胰讟油瓿赡贾玫淖鳂I(yè)。”我一時無語……
  這樣的孩子,根本也就不會提出問題。因為他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家長操控的“機器人”一樣,至于何時能夠形成點自己的個性,不得而知。
  第二類,那就是一板一眼,聽課、作業(yè)都特別認真的學生,也很有禮貌。但入學不久,他就開始陸續(xù)發(fā)生狀況啦!為什么呢?高中課業(yè)重、作業(yè)多、每天都寫不完。于是他天天熬夜,還幾乎不見成效,考試分數(shù)少,還一心回想著自己初中的“輝煌”,內(nèi)心不斷糾結(jié)。最終可能走向崩潰。
  這一類學生,從小被訓練得把老師、家長奉為自己的主宰。除教科書外不讀別的書,除卷子外不寫別的東西,視野狹窄,后勁不足,可悲可嘆。
  所以,我更喜歡那些有自己的思考,能夠敢于爭論的學生。這樣的學生時時讓你感受到他的成長帶來的喜悅,而且能夠促進老師的專業(yè)成長。
  如何培養(yǎng)這種孩子呢?家長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成長。孩子問的問題不一定能夠全部解答,但是絕對得耐心、尊重,孩子的想法必須得到滿足、或者引導,而非壓制。其實,根本上講,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權(quán)益。他的學習不是為明天的生活做準備,今天的學習就是他的生活、他的人生,不比大人的人生品質(zhì)差。
  • 人贊過
查看更多
相關(guān)推薦

快速回帖 使用(可批量傳圖、插入視頻等)

表情
新用戶注冊
  Ctrl + Enter 快速發(fā)布
 

 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