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于2020-10-08 21:21:13
5873
閱讀
10
回復
4
收藏

剛走進2020,新冠病毒就如火燎原,為了抗“疫”,全國啟動一級防護,為了自保,我們不得不“宅”在家里過年。
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焦心的春節(jié),也是最平淡,最無聊的春節(jié)。
昨晚,兒子在家大發(fā)脾氣。
他已經(jīng)“宅”在家28來天了,沒有課外班,沒有親戚,沒有朋友……
用他的話說,就是百無聊賴,干什么都沒勁兒,吃什么都沒味,不知道為什么,心里總是拱著一團火,無處發(fā)泄。
我和孩子爸,看著孩子焦躁的樣子,懂他,但也失望。
英國知名暢銷書作家理察·田普勒(Richard Templar)曾在他的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:
“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、訓練、課外活動的孩子嗎?……
如果讓他們到那些美麗恬靜的地方,例如:山際、海濱、鄉(xiāng)野間度幾天假,他們將會不知所措。
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受自我,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,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后的生活。
他們無法放松自己,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該如何輕松度日。”
這種狀態(tài),不正是兒子的真實寫照嗎?
不禁反思。
我們致力于培養(yǎng)孩子很多的好習慣,卻忘了培養(yǎng)孩子獨處的能力。

很多人會把獨處認為是孤僻的象征,但是心理學家認為:
積極的獨處不僅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(fā)生,并有益于心理健康。
叔本華也在《獨處的藝術》中反復告訴我們: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。
善于獨處的孩子,不會在無聊中失去目標,他們會不斷鍛煉自己的意志,突破自己的極限,在孤獨中成功突圍。
因此,想要看出一個孩子有多優(yōu)秀,就要看他如何處理一個人的時光。
善于獨處,往往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力量。


叔本華在《人生的智慧》里說:
大致而言,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,與他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。
簡而言之,就是要么孤獨,要么庸俗。
聽起來,好像太過于偏激,但其實不無道理。

1. 善于獨處的孩子更專注。
2012年,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,拿到了普利茲克獎。
這是第一次落在中國人手里的國際建筑獎項,它的分量,等同于“諾貝爾”和“奧斯卡”。
當記者問他,成功的秘訣時,他說:
“我得謝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。
小時候我因為孤獨,所以愛上了畫畫,對建筑有了一種懵懂概念。
畢業(yè)后因為喜歡獨處,能夠靜下心來思考,很多設計靈感都源于那個時期。”
獨處,是培養(yǎng)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時刻。
喜歡獨處的孩子,忠誠于自己的內(nèi)心,有自己的目標,有自己節(jié)奏,他們專注一事,不亂于心,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。

2. 善于獨處的孩子更自律,更懂時間管理。
當兒子為自己的空閑、孤獨不知所措的時候,閨蜜的兒子卻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明明白白,滿滿當當。
閨蜜說,她兒子除了吃飯,上廁所,幾乎都呆在自己的房間里不出來。
短短的十幾天,他不但完成了寒假作業(yè),還主動預習了下學期的課程。
他還給自己制定了閱讀計劃,觀影計劃,并且堅持寫讀后感,觀后感。
閨蜜刷劇刷的生無可戀,他兒子反而在自己的天地里怡然自得。
小小年紀,就能不被自己的身體欲望和惰性所控制,實屬難得。
獨處,是孩子自律平的試金石。
缺乏獨處能力的孩子,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。
俞敏洪說:沒有自我管理,人生難以變得更好。
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,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績和效率。

3. 善于獨處的孩子,更有智慧。
曾經(jīng)有100位科學家通過實踐發(fā)現(xiàn):如果能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,沉淀下來做做深呼吸和冥想,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。
哥哥經(jīng)營一家淘寶店鋪,他曾經(jīng)經(jīng)歷了三次重大危機,但都化險為夷,我就問哥哥:你是怎么讓公司轉(zhuǎn)危為安的?
哥哥笑著說:自己單獨呆會兒。
只有在獨處時,哥哥才能將腦海中的亂麻一個個梳理清晰,就像拆毛線一樣,一條條捋順,深思自查,最終捕捉到最有用的靈感,處理當下的危機。
這是一種平靜的智慧,因為獨處思考之后得到的處理方式,勝過一切沖動選擇。


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獨處的能力?
人生,就是一段需要我們持續(xù)不斷,迫使自己掌握各種技能的旅程。
有問題,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。
那么,我們該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獨處的能力呢?

1. 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,給足孩子安全感
獨處能力的形成,主要來源于童年時期“好的獨處體驗”。
比如,當媽媽和孩子各自忙著各自的事務時,媽媽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,孩子得到滿足,就會在心里構(gòu)建一個“好媽媽”的形象。
如果這種體驗不斷地被重復,漸漸地,孩子就會把“好媽媽”的形象扎根在心里。
即使有一天,沒有外界或他人的陪伴、安撫或肯定的時候,這份“安全感”的存在,也會讓孩子在精神和情感上自給自足。
相反,如果孩子常常遭遇情感忽視,需求總是得不到回應,孩子在獨處時,就無法安撫自己的內(nèi)心。
他們很容易空虛、惶恐、孤獨,始終需要依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。
因此,在孩子獨處時,不要一刀切地不管不顧,給予孩子適當?shù)幕貞突,讓孩子擁有一個平和穩(wěn)定的內(nèi)心,這是孩子學習獨處的前提。

2.為孩子創(chuàng)造獨處的時間和空間
何潔曾在一檔綜藝節(jié)目里說,自家請的阿姨有一個“獨創(chuàng)育兒法”。
比如,孩子在那邊玩玩具,阿姨跟在后面,不停地讀唐詩、寓言、故事什么的。
阿姨覺得,這樣孩子不僅玩了,還能順便吸收一下別的內(nèi)容。
其實,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心理,害怕孩子荒廢光陰,害怕孩子無聊,害怕孩子“作妖”。
于是,費勁心力地幫孩子安排學習計劃,學習內(nèi)容,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。
看過這樣一句話:一個人永遠處于熱鬧之中,就很容易被繁華和熱鬧帶著跑。
父母總是不斷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孩子就永遠學不會專注。
因此,為孩子創(chuàng)造一些獨處的時間和空間,讓孩子在不被打擾監(jiān)督的環(huán)境里,做自己想做的事,想自己感興趣的問題,一點點適應獨處的時間,學會享受獨處,就擁有了獨處的能力。

3. 當孩子獨處時,請別打擾
教育家蒙臺梭利說:除非你被孩子邀請,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。
這句話的意思就是,孩子是需要獨處時間的,當孩子學習獨處時,孩子就是自己時間、空間的主人。
他們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探索,而不是在大人的幫助和指導下玩耍。

4.支持孩子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
胡適說:精神的財富越優(yōu)越和顯著,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。
而豐富精神世界,最常見的途徑就是擁有自己的興趣。
興趣是最好的老師,一個擁有興趣的孩子,擁有強烈的求知欲,強烈的激情,和日趨豐富的內(nèi)在。
與興趣共舞,什么時候都不會孤獨寂寞。


季羨林在《不完滿才是人生》里說:在人生的道路上,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。
我們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。
如果我們教給孩子一萬種人際交往技巧,唯獨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與自己相處,那么,我們的孩子即使去討好全世界,也玩不好這個世界。
獨處,是靈魂成長的必要空間,只有在獨處的時間,孩子才能思考更多的未來和方向。
優(yōu)秀的孩子,背后都少不了獨處的力量。
讓孩子學會與自己相處,讓孩子學會心無旁鶩的做自己想做的事,提升自己的認知,才能在獨處中遇見更好的自己。
疫情之下,正是展現(xiàn)獨處力量的大好時機。
讓孩子學會獨處,默默努力,待山花爛漫之時,收獲更優(yōu)秀的自己。
中國加!武漢加油!孩子加油!

來源:男孩派

  • 人贊過
查看更多
相關推薦
回復(10)
V16
勛章
發(fā)表于2020-02-22 21:18:11

有點道理

快速回帖 使用(可批量傳圖、插入視頻等)

表情
新用戶注冊
  Ctrl + Enter 快速發(fā)布
 

 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