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很多家長和學生們來說,這的確是個全新的領域。他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撰寫意向書,到不同的學校面試,還要參加各類標化考試……總之,這是一個非常耗費時間和精力的過程。
寄宿學校真的值得我們這樣為之努力嗎?
這個問題沒有統(tǒng)一的答案,因為每個學生的經歷都不一樣,在親自體驗之前,沒有人能告訴你寄宿學校的環(huán)境是怎樣的。我們邀請了兩位寄宿生,來聊聊她們對寄宿學校的看法和觀點。

Cynthia Zhang
11年級寄宿美國北野山高中
利
可以無限嘗試新東西
所謂“天高皇帝遠”,孩子們終于可以不再受到父母的監(jiān)視和管制!
最重要的是,他們可以擺脫來自父母的壓力和期許,可以趁此機會開始新的生活,發(fā)現(xiàn)那些在家中會被壓抑的東西,還有可能找到他們真正的興趣所在。這就是我在寄宿學校時,通過大量的課業(yè)學習和課外活動所收獲的東西。
在參加了學校的爵士樂團之后,我愛上了爵士鋼琴;在完成了一篇20頁的關于緬甸羅興亞族的調研報告之后,我愛上了歷史;此外,我開始跑越野賽了,這是我在之前的學校里從來不曾有過的機會。

Cynthia與隊友合影
正是因為這些經歷改變了我固有的生活,才讓我有了巨大的學術收獲和個人成長,也讓我更好地理解了我是誰。老師們灌輸給我的這份對知識的好奇,現(xiàn)在也一直被我用來探索未知的領域,比如音樂、歷史和政治。
如果你的孩子對學習一直是自由散漫的態(tài)度,需要你時不時推一把,那么寄宿學校也許會為他們開辟一條新路,讓他們能夠把學習拓展到冰冷的教室之外,同時也能讓他們告別家長的嚴格監(jiān)管,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樣大有裨益。
弊
不可小覷的文化沖擊
去國外上寄宿學校不像在國內讀國際學校,因為你將經歷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文化差異。
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
“small talk”,更無法參與其中。我之前就讀的國際學校也從未教過我什么是“small talk”,很大程度上因為我的朋友們都說中文,而在中國文化里我們沒有這樣的習慣。
說真的,問別人“今天過得如何”有什么意義嗎?你并不在意他過得好不好,完全可以把這個時間用來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。不過讀了寄宿學校之后,我還是得盡快學會,因為我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不遵守“社交規(guī)則”的怪胎。

Cynthia在游泳
另一個文化沖擊則是這里極其低效的快遞服務。在中國,我已經完全習慣了跨省快遞兩三天送達的速度,最慢也不過五天,如果用順豐還會更快。然而我在美國第一次下單的時候,完全沒有料到需要等一個多星期。
更難以忍受的是,沒有任何快遞追蹤信息,我完全不知道快遞到哪里了。我唯一知道的送達日期就是“五日內”,和國內的半日達簡直沒法比。所以我第二次在亞馬遜上買東西時,為了避免苦等十天的慘劇,趕緊開通了亞馬遜Prime服務。
雖然我之前也聽別人抱怨過美國的快遞有多慢,但相信我,當你自己作為消費者親身經歷一次,還是會刷新你的忍耐極限。

校園一角
除此之外,還有“對你的老師直呼其名”這類從未在國際學校、甚至大部分美國學校里聽說過的事情。我的同學們在學校里都直接管老師叫Will、Joh、Chris、Meredith或者Meg。
剛開始的時候,這種稱呼方式讓我十分不舒服,因為我不能叫他們某先生、某女士了。不過幾天之后我還是適應了。
對有些人而言,這種不正式的稱呼可能會被視作對某些權威人士的冒犯,但事實上,這只是美國人特殊的價值觀——他們拒絕接受傳統(tǒng)的習慣。
但也有特例,我有一個曾經在英國學校讀書的同學,他一整個學期都管我們的化學老師叫“女士”,完全不想改變自己的習慣。
這些被迫被同化的經歷讓我在美國的第一個月過得十分迷茫,與西方文化的一點小小的接觸都會讓我因為自己不像個“當?shù)厝?rdquo;而痛苦萬分。如果你正在考慮把孩子送到國外讀寄宿學校,那這的確是一個勸退因素,需要你慎重考慮。
不過,只要多付出一些努力,你的孩子一定可以學會如何適應各種文化環(huán)境,并且在他們理解和接納各種文化的過程中,也會培養(yǎng)起對文化差異的敏銳的感知能力。

Emily與同學們

Emily Hellqvist
10年級寄宿美國霍奇基斯中學
利
讓孩子被迫變獨立
我一直對自己的自理能力很有信心。在ISB上學的時候,我可以在兼顧課業(yè)和課外課的同時,再學習兩三門樂器。我當時覺得自己既然可以平衡好這些,那么去寄宿學校也一定沒什么問題。
不過,在我2019年秋季入讀霍奇基斯中學之后,一切都變成了一場災難。
我的課業(yè)壓力非常大,還要兼顧社交,我作為一個轉校生,要努力和其他人交朋友。除此之外,我還有無窮無盡的課外課和體育課,所有這一切都讓我應接不暇。最關鍵的是,在這么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余,我還必須要保持宿舍干凈整潔?你簡直是在逗我!
總而言之,我崩潰了。我想念我的爸爸媽媽,我的小貓。我問自己:到底為什么要來這里?

Emily和同學
你可能會想,既然這么痛苦,為什么還要說寄宿是有利的呢?原因就是,
這段經歷迫使我學會了在風浪中游泳。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,我必須要做好計劃,否則便不能應付所有這些繁雜的瑣事。于是,我人生第一次打開了學校發(fā)的計劃本,列出每門科目需要做的功課,標注提交日期,再把項目分解成可完成的量。
在學校和老師的幫助下,我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節(jié)奏,不再想家了,反而覺得住宿生活越來越舒服。作為一個自認為獨立的孩子,寄宿學校讓我備受打擊,但也迫使我真正變得獨立。

學校山地自行車隊召開賽前會議
在寄宿學校里,你不是要簡單地適應一所新學校,而是要自己決定你的生活該怎樣過。在這里,我用不到一年的時間,學會了比我過去三年所學都要多的東西,可能聽起來有點嚇人,但真的能讓你在高中階段學到未來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種技能。
弊
爸爸媽媽,你們一定會想孩子的!
“為什么我的孩子長得這么快!”世界上所有的父母應該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。在北京,許多孩子都是在父母鷹眼一般的監(jiān)護下長大的,讓孩子只身前往一萬多公里外的學校住宿,更是想都不敢想。
正如我前面所說,
寄宿學校的孩子會非常想念他們的父母。但在這件事上,父母的反應往往比孩子更大。在我離家前往美國讀書的前一周,我媽媽——這個雖然做得一手好飯卻十分厭惡下廚的女人,每天都會問我想吃什么,然后換著花樣地滿足我。我想她當時一定非常難過,想在我離開前再多陪我一些,多寵愛我一點(那些孩子正在上大學的父母一定對此感同身受)。

這樣的反應是非常正常的,父母們也知道一旦我們開始在學校忙起來,難免會沒有時間給他們打電話。對許多中國家長來說,他們的角色就是周末開車帶孩子去上各種課外輔導班,回家之后負責給孩子們端上可口的飯菜。孩子的離去,會讓他們倍感空虛。
我個人認為,這個弊端其實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好處。盡管放手并不那么容易,但如果孩子已經準備好了接受挑戰(zhàn),為什么不鼓勵他們在一個安全的環(huán)境中做出自己的選擇呢?至少他們現(xiàn)在犯錯的成本比未來要低得多,不是嗎?
總結事物都有兩面性,每個家庭應該自己決定是否讓孩子入讀寄宿學校。但對于以上這兩位寄宿生來說,她們認為這是個不容錯過的好機會。哪怕過程經歷了一些曲折,但她們都非常享受這段并不容易的旅程,讓她們變得更好、更加充滿斗志。
如果希望能夠更詳細地了解寄宿學校的培養(yǎng)方式,也可以通過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夏;顒觼碛H身體驗(當然了,要等疫情過去之后)。
*注:未標記圖說的圖片均來自網絡
文 | Cynthia Zhang、Emily Hellqvist
圖 | Pexels、作者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