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于我們使用的大紅色春聯(lián),莆田人貼的是白額對聯(lián),紅紙上面有一截白紙頭。
同樣是明代流傳下來的習俗,當時的古人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(jié)的矛盾中,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——在剛貼過的白聯(lián)上面,覆蓋大紅的春聯(lián),露出短短一截白色,來表示心有余哀。
獨特的習俗,銘刻著莆田人獨特的情感記憶。
莆田人的鬧元宵,
就是中國版的「狂歡節(jié)」
莆田人過年的喜慶氛圍,更多的體現(xiàn)在鬧元宵上。
通常從農(nóng)歷正月初起直到正月廿九,尾聲甚至拖延到頭牙或是農(nóng)歷二月上、中旬,才算真正結(jié)束,每一天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活動,幾乎是“十里不同風,一村一習俗”。
通常在正月十五之前,莆田人鬧元宵的活動主要以神靈巡村繞境為主,而這之后就由“僮身”的各種演繹迎來真正的高潮與狂歡。
/ 神靈巡游 /
元宵期間,各里社供奉的神靈都會被抬出來巡游,不同的村會請出不同的神明。
一般,男人會燃放爆竹、煙花助勢,而女人則圍著捧社爐的“福首”換香求福。
最特別的應當是,南日島浮葉村的抬神沖海鬧元宵,十幾頂神轎,每頂由十幾個年輕人抬著,沖向大海,激起大浪花來祈求新一年的幸運。
/ 爬刀梯 /

正月十九山亭莆禧村刀梯功夫
爬刀梯撒銅錢散平安,是莆禧古城元宵活動的重頭戲。
這是是流傳了數(shù)百年的風俗,一般由3名“僮身”代表田公元帥、齊天大圣、白牙將軍分三次上刀梯撒銅錢。
現(xiàn)場往往無比熱鬧,據(jù)說,撿到銅錢帶回去,能保一年平安無事。
/ 砂花迎神 /
新度鎮(zhèn)錦墩村的砂花迎神在小飛君看來是莆田元宵活動中最浪漫的一項。
火樹銀花不夜天,就像我們愛看的煙火一般絢爛。
紀錄片《探秘莆仙過年習俗》
這項絕活,源于清康熙年間,擁有300多年歷史。
砂花迎神儀式一般選在晚上10—12時,夜幕中迎神隊開始表演。在鐵錘的撞擊下,鐵砂火花飛濺到路邊茂密的荔枝樹或龍眼樹上上,勾勒出銀星四射的畫面。
神奇的是,龍眼、荔枝樹不僅毫無損傷,還有滅蟲效果,次年更加豐收。
/ 元宵蹈火 /
在莆田,“祭火”是元宵節(jié)特有的一種傳統(tǒng)習俗,有吃火、踢火、撞火、跑火、跳火、走火、踏火等形式,表達了祈福驅(qū)邪、家家戶戶興旺發(fā)達的愿望。
正月十六,梧塘鎮(zhèn)松東村鬧元宵,點燃一堆的干柴,進行“蹈火”表演。
村民們抬著神轎,仰首閉目,赤腳走過火堆。
白塘鎮(zhèn)梧郊村的元宵蹈火,不同于和其他地方的長方形火堆,用的是圓形的。還有穿金針、吃香、吃煙、踢火等活動。
流傳幾百年的蹈炭火慶元宵,正是對火的崇拜的真實演繹。
莆田元宵有初元宵、元宵心、尾暝元宵,沒有提到的慶祝方式還有很多。
比如說:
黃石鎮(zhèn)江東村會在神像前壘起了15座桔塔;
楓亭鎮(zhèn)麟山宮行儺出游,足足有38個自然村參與;
霞橋、霞街、蘭友、學士、北門5個村莊會輪流舉行楓亭游燈……
如果有幸剛好在正月去了趟莆田,千萬記得融入其中感受傳統(tǒng)而又獨特的慶祝方式。
被嚴重低估美食江湖
藏著山海本味、地方民風
靠山面海的莆田,食材盡得山海之利,南日島的鮑魚、靈川的花蛤、哆頭村的哆頭蟶、秀嶼的紅毛菜、湄州島的甲仔魚,還有江口的通印子魚……
從各式粉面、特色小吃,到宴席上的每道佳肴,落肚的每一種滋味都離不開個“鮮”字。
它鮮少因美食為人所知,但著實是被大眾嚴重低估的寶藏,小飛君就曾專程為了吃去過一趟莆田!
/無處不在的莆田鹵面/
莆田江口鹵面,大概是莆田最出圈的美食,也是這里存在感最強烈的面食代表,不僅遍地鹵面館,在餐廳酒宴上也是必不可少的,每個莆田人心里一定有一個獨家版“最好吃鹵面店”。
一碗看似家常的鹵面,需要用文火熬燉幾小時而成的濃郁高湯底,必不可少的關(guān)鍵配料牡蠣、蟶、五花肉、紅菇、韭菜等等,再加上烹制到鮮甜的地道海鮮,滿口濃郁鮮香,溫暖落胃,尤其適合冬天吃!
tips:江口是鹵面起源的一個鎮(zhèn)
店鋪推薦:
娘媽鹵面:塘北街隆恆財富廣場3號樓2層;性價比很高的鹵面館,還可以點到其他特色菜
華記江口鹵面:城廂區(qū)鳳凰路59號名女人街對面;地道20老店,除了江口鹵面、海鮮鹵面,還有莆田當?shù)厝似珢鄣娘L味小炒
/ 媽祖面 /
老蒲鮮的媽祖面
作為媽祖文化的發(fā)源地,面點代表自然少不了這一道媽祖面。
把香菇、黃花菜、油炸豆腐條放一起熬湯,湯汁澆面上;加工過的五花肉、雞蛋、紫菜、花生仁等,點綴其上,色、香 、味俱全。
媽祖面在福建莆田沿海地區(qū)的民間風俗中,賦予良好的意愿。莆田人通常會在年初一作為開年第一餐,這也是他們生日時常吃的長壽面。
/ 萬物皆可熗 /
這“熗”字不讀qiang,在莆田方言發(fā)作“cā”音,在莆田,萬物皆可熗:熗肉、熗粉、熗蟶溜、熗海蠣……
其實“熗”是一種莆田特色的做法,具體是用地瓜粉包裹不同的食材來白灼,最關(guān)鍵的是通過對火候、時間的嚴格把控,達到滑溜溜的口感。
除夕夜,莆田人就會吃熗粉,莆仙習俗中,“熗粉”是把前一年余下的菜腳碎料全部煮了吃掉,意在惜福。
東門兜阿文熗肉
熗肉是在莆田街頭最容易偶遇的“熗”。
這家是擁有五十多年歷史的人氣店鋪,店員都是有些年紀的當?shù)卮髬,專賣讓莆田人心心念念的熗肉。
環(huán)境和氛圍很是復古,能看到很多當?shù)厝耸炀毜?b>點一碗熗肉配一份鐵盒裝的米飯,津津有味地享用。
肉片滑嫩、芡粉薄、湯頭鮮美,還有必不可少的豆芽、韭菜、香菜。
豆腐釀肉丸子是這碗熗肉里的小驚喜,肥肉、蝦米、蔥花和豆腐結(jié)合,口感鮮甜。
地址:八二一南街109號
其他推薦:
天久王熗肉:荔城區(qū)迎賓大道北木蘭山莊西南100米左右
/ 西天尾扁食 /
在這個快節(jié)奏的時代,在莆田還能找到不少精工細作的手工美食,西天尾扁食就是最典型的代表!
它用豬肉做成的扁肉皮,需要用木槌捶打豬肉長達幾個小時,再加入木薯粉做成薄如紙片的扁肉皮,再“以肉包肉”而成。
亞鶯扁食
西天尾其實是莆田的一個小鎮(zhèn),為了吃到最正宗的扁食,小飛君特地來到鎮(zhèn)上這家擁有二十多年歷史的金牌小吃店。
他們依然堅持人工捶打現(xiàn)殺的豬肉,而且只用進口的三元豬瘦肉,一頭豬就只能做出20~30斤的燕皮,每一張燕皮都輕盈如紙,薄得難以置信。
只有擁有兩年以上經(jīng)驗的老師傅才能做出一張好的燕皮。
原本亞鶯扁食還開了六家分店,但是因為品控太難,為了保證口碑和品質(zhì),目前以零售冷凍扁食為主。除了在當?shù)厥圪u之外,還供給福州永輝集團、出口到新加坡的米其林餐廳“莆田”。
在店里的透明操作間,還能“欣賞到”師傅們嫻熟的包肉燕技能!
我嘗試了鮮肉和鮮蝦口味,煮熟的扁食晶瑩剔透,像是mini“蝦餃”。
輕咬開扁食,蔥香和肉香共同在口腔充盈開來,肉質(zhì)扎實飽滿,入口溫軟有韌勁,細膩滑溜,湯頭清甜。
對于一般游客來說,就更加合適來這里購買伴手禮!除了招牌扁食,還有手工綠豆餅、海鮮干貨、莆田特色三合士等等特色小吃。
小飛君尤其喜歡他們家的手工綠豆餅!皮薄餡厚,不同于常見的甜膩,松軟好吃、滿口清甜。

從前擺攤用的小攤
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營業(yè)至今,傳承到了第四代,現(xiàn)在的亞鶯扁食更希望在保證品質(zhì)的同時,與時俱進地讓好東西傳承下去。
小飛君覺得,在這個時代能在一代代傳承之中保持住初心和匠心,特別珍貴。
地址:西天尾鎮(zhèn)荔涵西大道1480號
其他推薦:
扁食富第二代扁食店:西天尾鎮(zhèn)少林北街279-285號
/ 年味餐廳 /
老蒲鮮
老蒲鮮之于莆田,就像是全聚德之于北京一樣的美食文化符號。
包廂還按照文化主題分類,比如媽祖、莆仙戲、木雕、莆仙民俗、莆陽二十四景等,大廳還能看戲曲表演或是名人演講。來這里吃頓飯,還能吃出逛“莆仙文化博物館”的感覺。


追求鮮味的莆田人吃飯一定會有醬油醋碟
飯點生意特別好,老饕們會熟練地直接在一樓大廳點菜臺看著食材點,如果第一次來更適合參考菜單和服務員建議,這家老店非常實在,菜量巨大,適合多人聚餐!
“滴露”是在莆田傳承已久的烹飪技藝,一直被藏在閩系菜肴里,少有人知。
滴露鴨,是最經(jīng)典的一道,老蒲鮮的這道鴨露純美,不摻一滴水,尤其滋補。
tips:如果想專門吃滴露鴨還可以去回味鴨湯
無論是不是愛吃羊肉,都可以試試這道白切羊肉,羊肉厚實、沒有膻味,外皮QQ的、很有嚼勁。
這道看起來像是素菜的燜豆腐,實際上料超級豐富,老豆腐、大文蛤、小干貝、肉茸,再用高湯燉成,格外鮮美。
想吃魚的可以選擇古法黃瓜魚湯,魚肉鮮嫩、湯底醇厚。烹調(diào)方法來自民間老手藝,黃魚切片,把骨頭 用破壁機熬成白色的濃湯,再加娃娃菜、 絲瓜,用莆田人愛的做法“熘”制成。
愛吃肉又愛喝湯的,千萬不要錯過招牌一品靚湯,確實擁有和顏值反差的實力!用土豬肉、豬肚、豬心、梅花肉、排骨、豬舌燉煮,沒有放任何味精調(diào)味,喝得出食材本身的鮮甜。
小吃,我選了甜口的媽祖麥煎(左)拼金粿(右),都是莆田的民間小吃。麥煎軟糯適中、甜度剛好,金粿會更甜和糯一些!
還有咸口的海蠣餅 ,殼酥餡鮮,不會覺得油膩。(如果想專程找海蠣餅推薦仙游拱橋頭海蠣餅)
(一中總店)地址:荔園西路738號;分店很多tips:最好提前預約位置,想點到更齊的菜,中午不要晚于1點,晚上不要晚于七點半。
其他推薦:
歆宴緣:(玉湖公園店)地址:荔城區(qū)荔城南路與天妃路交叉口東南側(cè)玉湖公園;如果想同時感受莆仙功夫菜和不失老底子的創(chuàng)意菜,就很適合來這里。
蒲敘:荔園南路凱天國際2號樓;如果對環(huán)境有要求,想感受一下精致創(chuàng)意的莆田菜,就很適合來這家。